日本核工學者小出裕章日前指出,台灣核電廠若發生輻射外洩,罹癌死亡人數將達七百萬人。原能會核管處陳宜彬處長則回應,除非拿出詳細數據與計算基礎,否則小出裕章所言並不具公信力。
然而蒐集資料、精算台灣發生核災時預估癌死人數,應是領取我國稅金的原能會、衛生署和堅持使用核電的台電公司之責任。政府及台電應該拿出具有公信力的詳細數據與計算基礎,告訴全民:核電的利益是否值得其帶來的風險?「核一廠用過核子燃料乾式貯存設施諮商會議」意見陳述單(101.10.18)
一、建議另覓安全地點設置
二、應加強乾華溪上游水土保持,預防洪患發生
三、燃料棒裝填前,應逐一檢查有無瑕疵,不可僅用抽驗
四、乾式貯存設施啟用前,應就在人口稠密的首都圈,設置空氣對流冷卻之乾式貯存設施進行「健康風險評估」
五、乾式貯存設施啟用前,應就核一廠附近地震、海嘯歷史,進行文史調查
六、乾式貯存設施啟用前,應分析「若核廢料最終貯存場無法如期設置時」相關風險及因應
七、乾式貯存設施啟用前,應分析未來移出運送時,可能遭遇的問題
八、相關流行病學、健康檢查、地震、海嘯、斷層等報告、會議紀錄,應在原能會網站設置專區,完整公開
二、應加強乾華溪上游水土保持,預防洪患發生
三、燃料棒裝填前,應逐一檢查有無瑕疵,不可僅用抽驗
四、乾式貯存設施啟用前,應就在人口稠密的首都圈,設置空氣對流冷卻之乾式貯存設施進行「健康風險評估」
五、乾式貯存設施啟用前,應就核一廠附近地震、海嘯歷史,進行文史調查
六、乾式貯存設施啟用前,應分析「若核廢料最終貯存場無法如期設置時」相關風險及因應
七、乾式貯存設施啟用前,應分析未來移出運送時,可能遭遇的問題
八、相關流行病學、健康檢查、地震、海嘯、斷層等報告、會議紀錄,應在原能會網站設置專區,完整公開
到時,你還能喝什麼? 從自來水看「非核家園」的必要性(原載:自由時報 2012.10.16)
到時,你還能喝什麼? 從自來水看「非核家園」的必要性
報載環保署最近完成全台水庫第3季水質監測,有6成5共13座水庫的水質疑惡化,引發水質安全疑慮。其中石門水庫因上游風景區遊客人數較多,污染源增加;而颱風沖刷邊坡泥沙進入水庫,亦係水質惡化的成因。
然而台灣水庫面臨的風險,除了集水區觀光污染與颱風泥沙沖刷外,尚包含:核災污染風險。日本在福島核災發生後,距福島電廠250公里外的東京都,自來水驗出輻射碘-131含量偏高,不適合孕婦及嬰幼兒飲用。相同距離,依自來水會刊公布的資料,如以核一、二廠與重要水庫的大壩主體距離計算,涵蓋:新山水庫(20.9公里、9.1公里)、翡翠水庫(41.7公里、33.5公里)、石門水庫(62.9公里、60.4公里)、 寶山水庫(81.1公里、80.3公里)、寶山第二水庫(83.3公里、82.2公里)、永和山水庫(96.5公里、95.8公里)、鯉魚潭水庫 (132.3公里、130.2公里)、仁義潭水庫(229.9公里、225.7公里)、曾文水庫(249.5公里、244.6公里);如以核三廠與重要水 庫大壩主體距離計算,涵蓋:牡丹水庫(21.1公里)、南化水庫(128.7公里)、曾文水庫(146公里)、仁義潭水庫(169.3公里),而大壩上游的集水區,則可能更接近核電廠,可以說台灣重要水庫大壩,均位於核災發生時之污染範圍內。一旦核災發生,如何取得潔淨無污染的飲用水?是遲不依法實現「非核家園」的政府,必須事先提出解決對策的嚴肅課題。
又日本在福島核災發生之初,污染最嚴重時,主要風向係往海洋吹,尚且造成污染;而台灣每年9月中旬至隔年6月中旬盛行東北季風,卻將核一、二、四廠建於於東北部,不僅核災發生時易造成嚴重污染,平日核電廠運轉所排放含有輻射碘、氚等放射性物質之廢氣,日積月累地隨季風進入人口密集區。雖原能會稱污染低於法規限值,然而長期接觸低於法規限值的輻射物質,對人體健康之影響,實應詳加評估。畢竟關於污染管制的法規,常隨科技進步風險意識抬頭逐漸加嚴,然在污染中失去的健康,卻往往一去不復返。
原文刊載於:自由時報 2012.10.16
打破缺電神話 除役核一二(原載:蘋果日報 2012.10.4)
打破缺電神話 除役核一二
40-70萬年前曾活動形成台北盆地的山腳斷層,在核一、二廠建廠時,曾被誤認為是死斷層,近年始經確認約在1萬1千年前亦曾活動過,屬「第二類活動斷 層」[1],且長度遠比原先認知的更長,耐震係數需重新考量。原能會要求核一、二廠提高耐震係數,並表示不改善,將不排除停機處分,經濟部長施顏祥則表 示:核一二停機的話,北部會限電!
今年4-6月少了38%的核電 也沒缺電
然眾所皆知,台灣的電力設施過剩,造成不必要的浪費。依台電公司網站資料,100年總裝置容量4,140.1萬瓩,用電量最高時的尖峰負載僅 3,378.7萬瓩,備用容量超過761.4萬瓩,高於核電總裝置容量514.4萬瓩 [3]。立即除役所有核電廠,即使不新建電廠,仍有其他替代能源。況核一、二、三分別各有2部裝置容量63.6萬瓩、98.5萬瓩、95.1萬瓩的發電機 組,101年3月16日核二1號機大修,6月20日併聯發電,停機97天,少了19%核電(98.5÷514.4=19%)達3個多月,未見缺電;同年4 月23日核三1號機大修,6月3日併聯發電,停機42天;在春夏之際,少了38%的核電((98.5+95.1)÷514.4=38%),長達1個多月,亦未缺電。事實證明:沒有核電就會缺電,是騙人的謊言,而聲稱停機就要限電,更是老套的威脅。
依台電網站資料,拼命開發新電廠的台灣,火力發電自81年至100年由 1,152萬瓩成長到 3,042萬瓩,核電則一直維持在 514.4萬瓩,20 年來火電「新增」的裝置容量,約為核電總量的 3.7倍((3,042-1,152)÷514.4=3.7)。而台電公司向民營電廠的購電量,亦從88年的145萬瓩,成長到100年的 889萬瓩,約為核電總量的1.7倍。核電絕非無可取代的能源,不應讓民眾繼續承受核災風險。
花大錢提高耐震係數 不如提前除役確保安全
三一一地震時發生核災的福島電廠,耐震係數0.6G,仍不敵地震、海嘯衝擊,核一耐震係數0.3G、核二耐震0.4G,耐震度遠低於福島電廠,如何確保安 全?日本在福島核災後,國內掀起對核電廠使用年限之討論,與台灣相同的40年運轉期限,被認為有檢討必要,原能會日前舉辦的核能法制國際研討會上,與會學 者高橋滋教授即曾提到:經過30年後,需對安全性進行嚴密確認。而核一、二廠均商轉超過30年,對照日本災後的反省,自應嚴格檢視該2電廠的安全性。
況核一、二廠4座反應爐的運轉執照分別將於:107年12月、108年7月、110年12月、112年3月到期,剩餘使用期間有限,與其花大錢進行成效不 明的「提高耐震係數」改善措施,使用短暫期限,不如乾脆「提前除役」。此由德國Wuergassen 電廠,曾因爐心側板出現裂痕,經該國核能管制單位要求更換,廠方考量更換成本過高,決定提前除役運轉23年的核電廠之前例,即明:核電廠有安全疑慮,不一定要無限制地投入經費改善,反而該認真評估:是否應提前除役?尤其核一、二廠4座反應爐均有爐心側板出現裂痕的問題,卻因成本考量,並未更換,風險更高。
電力設施過剩的事實,活動斷層錯動的威脅、核電廠本身已出現的瑕疵,多重核災風險夾擊,加上首都圈數百萬人難以撤離、安置的真實困境,再死抱著核電廠不放,甚至威脅停機就要限電,還說得過去嗎?
[0] 原文刊載於:蘋果日報 2012.10.4,英文版刊載於《Taipei Times》
[1] 台北盆地的隱憂-山腳斷層 (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)
[2] 台電公司網頁 / 年產銷概況
延伸閱讀
台電「核一廠耐震評估預算」之說明
核一、二廠地質調查 台電正積極審慎處理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