鴕鳥的核災應變計畫區(原載:2013.07.14自由時報)


報載,曾在哈佛任教的海倫寇迪卡(Dr .Helen Caldicott)醫師建議我國擴大緊急應變計畫區,新北市消防局長則表示,40公里影響人口900萬人,恐無法辦理 [1]。

福島核災時,250公里自來水驗出輻射超標 [2];美國核管會(NRC)建議撤僑80公里 [3];距離40公里的飯館村亦因輻射劑量超過國際原子能總署(IAEA)避難基準2倍,而被迫遷村 [4]。相較之下,1年有9個月吹東北季風,東北角卻有3座核電廠的我國 [5],8公里緊急應變計畫區 [6],實屬過狹。  


依《核子事故緊急應變法施行細則》第3條及《核子事故民眾防護行動規範》第6條,可知:劃設標準係以預期輻射劑量「7天內達50至100毫西弗」,遠較 《放射性污染建築物事件防範及處理辦法》第8條,輻射屋造冊標準「年劑量1毫西弗」更高,況核災後的輻射外釋,可綿延數十年,遠遠不止7天,區外民眾仍有 活在污染之中及被迫撤離風險。原能會《核子事故緊急應變計劃區範圍檢討報告》亦坦言:「緊急應變計畫區」不等同於「實際疏散範圍」[7]


將「緊急應變計畫區」限縮在人口約3萬多人(核一、三)及8萬多人(核二)的8公里範圍 [8],固可舒緩提前面對數百萬民眾可能受影響的壓力,卻不會使輻射就此禁錮在區內。狹小的應變計畫區,易造成核災準備不足,如:去年核安演習,模擬安置 地點汐止保長坑訓練中心,距核二14.7公里、核一四約25公里,相較其他國家實際撤離範圍,等於「從災區撤離到災區」;而原能會建議應於輻射碘外釋前至 外釋後6小時內服用的碘片 [9],應變區「外」未事先發放,核災時如何及時取得?更遑論實際可能受影響的數百萬人口,屆時是否真有能力撤離安置?


盼政府誠懇面對數百萬人口住在核電廠附近,核災時疏散、安置困難的現實,早日依法實現「非核家園」,勿讓狹小的「緊急應變計畫區」淪為鴕鳥的沙坑。 


 

[1] 2013.07.13〈諾獎得主 促台擴大核能應變區〉《蘋果日報》
[2] 李育輯、康文賢,〈淨水處理去除輻射性污染物之方法〉《自來水會刊第30卷第2期》第43頁:「…遠在250公里外的東京都,自來水中也檢測出輻射性物質碘131含量偏高,不適合孕婦與嬰幼兒飲用…」、第48頁:「…輻射活性污染物的控制,主要在於來源的管制,而非水處理的單元處理。單元處理主要是將液態的污染物轉換為固態的沈澱污泥物質,輻射活性的污染物並沒有真正的被處理,反而是濃縮為具輻射性的污泥待後續處置,對環境的潛在威脅依然存在。
[3] 2011.03.17〈美籲核電廠80公里內撤僑〉《自由時報》:「…美國核管制委員會(NRC)昨天呼籲福島縣第一核電廠方圓80公里的美國公民盡速撤離...」
[4] 〈距福島電廠40公里 飯館村輻射濃度逾避難基準〉《今日新聞》:「國際原子能總署(IAEA)30日表示,位於第一核電廠西北方約40公里處的飯館村, 放射性物質濃度已超出安全基準,為每平方公尺2百萬貝克(2Mega Bq),約為原能總署避難基準的2倍。」
[5] 〈季風〉《臺灣大百科》:「…臺灣位於東亞季風區,每年從9月中旬第一道鋒面系統南侵到台灣開始,台灣便逐漸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。一直到隔年的6月中旬梅雨季結束後,東北季風的影響才會完全消失。…」
[6] 原能會公告(公告「核一二三廠緊急應變計畫區」8公里範圍村(里)行政區) 原能會公告(公告「龍門核能電廠緊急應變計畫區範圍之村(里)行政區)
[7] 原能會102年4月《核子事故緊急應變計劃區範圍檢討報告》
[8]
[9] 原能會網站:「…碘片服用最恰當時機為放射性碘外釋之前至放射性碘外釋後6小時內,超過6小時其保護功能將遞減…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